外牌限行吹响治堵前哨 治霾疏堵上下求索
2015-3-4 14:59    来源:东方网汽车频道 作者:陈翔
  城市功能性区域划分,将城市区域做好定位,金融发展、智能产业、工业生产,将不同的企业进行不同的区域划分和分散式布置,不要统统集中在中心城区内,造成堵的地方很堵,空的地方很空,资源分配上的不合理也是造成拥堵的一个主因。上海已经逐步在转型阶段,浦东张江主要以智能产业为主,陆家嘴多年前已经确定为金融区域,现在世博园也在积极筹建塑造成下一个金融发展区,很多高新科技产业园在向周边发展。虽然脚步有些慢,可以看到政府还是在想办法办实事。


新加坡一处通往市区的收费闸门(资料图片)


香港路边停车采用咪表收费,停车费用很高


  对城市的常发性拥堵区域实施拥堵税征收,提高市中心城区的停车费用。这方面有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开展,并卓有成效。亚洲城市中新加坡起步较早,当地政府早从1975年就开始实施市区道路收费。安装在汽车前端的短波无线电发射器可与电子收费系统进行信息交换,然后在车主的信用卡里直接扣款。根据不同的车型和时段,收费大概在0.5到3新元(约1美元)之间,以保证市内车辆能达到 35-65公里左右的时速。有数据显示,电子道路收费系统使新加坡市中心的车流量减少了13%,高峰时段平均车速提高了20%。欧美国家中,纽约、伦敦、里斯本等都采用征收中心城区拥堵费的方法来疏堵。上海的城市道路正在逐年趋向饱和,发达国家的经验很多可以拿来学习和借鉴。


  总结:疏堵治霾并非一早一夕所能解决,方法还有很多,考验的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决心。“中国式治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中国汽车社会爆炸式增长和城市半径野蛮快速扩张形成的顽症,限行绝不是“治堵一贴灵”,治堵需要从交通文明、社会管理创新、城市功能再规划、公交优先建设等多个方面下刀用药。遵循方便市民、绿色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快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由轨道交通网络、公共汽车、城市出租等组成的城市机动化出行系统,同时改善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是大城市治堵的正面战场和根本解决之道。

优秀经销商